西亚特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寻迹宋元泉州外商聚居区
TUhjnbcbe - 2024/4/5 18:54:00

「本文来源:泉州晚报」

核心提示

泉州清净寺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作为宋元泉州外商聚居区的珍贵遗存,泉州清净寺体现了海洋贸易为泉州带来的人群汇聚和文化共存,是宋元时期泉州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证,也是宋元国家口岸多元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想更好地认识这份极具特色的历史遗存,进入清净寺后,不妨先走进清净寺展示中心。该展示中心通过泉州清净寺建筑的沿革、清净寺与社区及穆斯林的紧密联系、历代收藏的石刻等几部分内容,较系统地介绍了宋元时期跨越重洋来泉州经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穆斯林,在泉州定居和发展的情况,介绍了作为宋元时期活跃在泉州的这一外国族群富有特色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传统,包括他们是如何融入泉州这座有着兼容并蓄的城市,以及泉州历代民众对文物的保护自觉与努力。

在泉州清净寺保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连珠的带领下,我们一起透过那个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挺拔的门楼,透过斑驳的石头上镌刻的纹饰及铭文,透过一张张凝固岁月的老照片,重温那个“缠头赤脚半蕃商”的时代,探知那段悠远而灿烂的历史。□本报记者黄宝阳文/图

清净古寺

见证泉州开放与包容

“市井十洲人”,泉州这座城市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千百年来,一直以开放与包容的胸襟,拥抱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泉州也因此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中国现存最古老伊斯兰教寺院之一的泉州清净寺,就是泉州这份开放与包容的有力见证。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说,10至14世纪,随着世界海洋贸易的蓬勃发展,泉州成为令人向往的国际都市,数以万计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人、传教士聚居在泉州城,甚至与当地汉人通婚,世代居住。这些外来族群,广泛参与海洋贸易的各个方面,推动了泉州的整体繁荣,并跻身世界贸易港口中心,并且将文化与信仰留在了这里,成为泉州独特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从波斯、阿拉伯、中亚等地远涉重洋而来的穆斯林,是宋元泉州社会重要的外国族群。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年)的清净寺,一千多年来,一直是泉州穆斯林的活动中心。泉州清净寺,又名“圣友寺”(阿拉伯语译为“艾苏哈卜大寺”)。元代至大三年(年)来自波斯设拉子城(今伊朗)的朝觐者艾哈玛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出资修缮。现存有石构门楼、奉天坛等建筑,呈现了古代中东地区伊斯兰教清真寺的流行风格。年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清净寺的历史文化价值之大,由此可见。

张连珠在清净寺工作了27年,对寺里的一石一木、一碑一柱都了如指掌,她建议,初来清净寺的市民游客,可先参访该寺的展示中心,对泉州清净寺的发展历史、泉州穆斯林的生活及文化等有初步的了解,再参观会更有助于认识清净寺。

独一无二

凝固泉州伊斯兰教千载史诗

与许多展馆相比,泉州清净寺展示中心一个非常大的特色是,其与泉州清净寺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展示馆内参观,在解读历史的同时,不用出门,一抬头,便能看到那些鲜活的建筑。该展厅虽然不大,却用精炼的博物馆语言,为市民游客全面系统地讲述了穆斯林在泉州留下的千年印记。

展厅第一部分“独一无二清净寺”,主要介绍泉州清净寺的沿革、建筑特色及其保护修缮与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此地人们的第一座礼拜寺,就是这座公认为最古老﹑悠久﹑吉祥的礼拜寺,号称‘圣友寺’。”清净寺门楼后墙上的阿拉伯文石刻,是该寺始建于北宋的重要物证,借助展厅的图版及译文,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段历史。

作为刺桐城内重要的地标建筑,清净寺常被描绘于地方理舆图中,与中国传统衙署、宫庙、祠馆、亭楼、塔桥等建筑,共构城市景观。现场展示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代泉州舆图”、年明朝万历《泉州府志》舆图中,都有泉州清净寺的身影。而通过“清净寺历史沿革一览表”,可以看到清净寺自建成后,得到泉州历代官民及教友的保护与维修。

你知道宋元泉州曾有过多少座清净寺吗?根据现存的教寺建筑石刻造型及内容,证实了泉州历史上曾先后建立起六七座清真寺的记载,根据“宋元时期泉州伊斯兰教寺分布表跟地图”,我们可得知,它们当时就分布于古城周边。除了清净寺,还有始建于年、位于南门排铺街附近的南门“清净寺”,始建于12世纪以前、位于涂门外津头埔的“也门教寺”,始建于14世纪初叶、位于南门附近的穆罕默德寺及始建于元至治二年(年)前、位于东门外东头乡的纳希德修缮的寺。

近代许多外国人来到泉州,保留下清代民国时期清净寺的珍贵影像资料。展厅内展示的一组清代以来清净寺老照片,从中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泉州清净寺的模样。展厅内还通过图片的形式为市民游客拓展我国沿海四大著名的伊斯兰教寺庙及福建省内其他清真寺的概况。

清净寺主体建筑的门楼、奉天坛等,基本保持了11至14世纪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呈现出鲜明的西亚伊斯兰教寺院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清净寺的门楼,其风格与伊朗设拉子、伊斯法罕等地的清真寺门楼相似,为了帮助大家直观地感受,展厅内有各地清净寺的图片可参照对比。

清净寺的修缮维护,得到历代地方政府、寺中住持以及教友广泛参与。门楼后的一个石构碑亭,里面立着两方意义非凡的石碑:元首刻、明朝重刻《重立清净寺碑》及明朝碑刻《重修清净寺碑记》,对研究早期阿拉伯与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史,伊斯兰教在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传播与清真寺的建置、组织机构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风情独具

唤起泉州穆斯林文化记忆

林瀚介绍说,“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曾被夸张地来形容来泉州穆斯林商人占有半城人数。宋元时期,他们多围绕清净寺周围聚族而居,尤以黄、马、夏等姓氏最为集中。明清以后,穆斯林家族后裔逐渐分散出去,在各乡村形成宗族组织。展厅第二部分,带市民游客走进泉州穆斯林社区。

历代穆斯林有围绕清真寺聚族而居的传统,对许多泉州的穆斯林来说,清净寺不仅是重要的文物,更是他们家祖祖辈辈的信仰和家园,是他们一生活动的中心。现场展示了涂门街穆斯林居所大门阿拉伯文对联、制作有醒目的门牌标识以及家庭厅堂的布置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在保留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汉文化的特点。“如今居住在清净寺周边的穆斯林依然传承着伊斯兰风俗习惯,保留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节庆活动。”张连珠介绍说,为了让市民游客更深入了解泉州穆斯林社区,展厅精心从各个节庆中挑选出来的代表性照片,有他们主麻日礼拜、欢庆开斋节、古尔邦节等的场景。还展示了回族特殊食品“油香”的历史及其做法,及穆斯林用来贮水、随身携带以备旅途中做礼拜时净身用的器物“军持”等,全面展示了泉州穆斯林的节日文化。

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泉州穆斯林后裔如今都在哪里?在泉州穆斯林后裔家族中,蒲、丁、郭三姓人数最多,在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较为具有特色的聚居区,尤以永春县达埔镇蒲氏、陈埭丁氏、百奇郭氏最为世人所熟知,展厅通过图版展示了泉州穆斯林后裔的情况。

泉州清净寺自创建以来,便一直成为泉州与阿拉伯地区人民的友好往来的桥梁,时至今日,清净寺仍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穆斯林前来探访,续写着中阿文化的交流与友谊。自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有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学者以及沙特、阿曼、科威特、阿联酋、伊朗、伊拉克、埃及等伊斯兰教国家的嘉宾前来参观访问泉州清净寺,展厅展示了国外友人及政府机构捐赠的实物,有古兰经、经文牌、阿拉伯国家的介绍性书籍等。

珍贵石刻

铭记泉州与阿拉伯世界交往史

历史上那些跨海越洋来的阿拉伯人与波斯人,有许多人就在泉州生活直至去世并埋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石棺与墓碑。林瀚介绍说,泉州作为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既保留有完整的伊斯兰教圣墓,同时也留存下许多宋元时期的墓碑与石墓盖,这些墓葬石刻镌刻着逝者的姓名、生卒年月、籍贯等信息,成为探寻泉州与阿拉伯世界交往的重要实物凭证。

目前泉州现存的大部分宋元时期伊斯兰教墓碑与石墓盖,都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清净寺也收藏了一些。“展厅展示的石刻,都是历代泉州市民保护下来的,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珍视,才使得清净寺建筑及文物得到很好的保存。”张连珠说。

展厅内便分门别类展示了这20多方穆斯林碑铭。其中,有年夏出土于清净寺明善堂北屋地下的花剌子模人穆罕默德墓碑,有清末于夏姓园圃掘获的几方墓碑及墓盖残石,有清代在泉州城内蒲姓园圃中掘获的比哈丁·奥姆尔墓碑石等。除了展厅内的碑铭,一抬眼,便可望见展厅外的奉天坛陈列的诸多伊斯兰式石墓盖,这些石墓盖多由整石雕刻而成,一般分为三至五层不等,底座宽大,逐层缩小,环刻有缠枝花卉纹﹑覆莲瓣纹等。

触摸着这些石刻上的文字,不经意间又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缠头赤脚半蕃商”的繁盛年代。这些碑铭中包含着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一个群体的故事,令今人得以穿越漫长的岁月探知数百上千年前,阿拉伯人与波斯人漂洋过海来到泉州的故事与历史记忆。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迹宋元泉州外商聚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