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欧洲,骑士文化风靡,由此诞生了无数文学作品。生于格拉纳达的西班牙近现代作家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FedericoGarciaLorca,-)曾在他的《骑士之歌》里这样写道:“科尔多瓦,孤悬在天涯。漆黑的小马,圆大的月亮,橄榄满袋在鞍边悬挂。这条路我虽走过千百次,今生已到不了科尔多瓦……”
诗歌的魅力,就在于使人心中对科尔多瓦(Córdoba)这座“到不了”的城市,油然而生一种朝圣者的悲凉。可今天的科尔多瓦非但不悲凉,还被称为“花一样的城市”。
为什么要说她悲凉呢?还要从她复杂的历史说起。科尔多瓦位于莫雷纳山麓和瓜达尔基维尔河(RiverGuadalquivir)畔,自古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最早曾是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的古城,公元前2世纪时成为古罗马人的殖民地;公元6世纪,西哥特人的入侵破坏了这里的大部分建筑;公元8-11世纪,作为伊斯兰世界哈里发王朝的都城(CaliphateofCórdoba),在10世纪时达到鼎盛,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浩瀚的阿拉伯文明在此生根发芽,文化灿烂盛极一时;年,卡斯蒂利亚王国(Castilla)的斐迪南三世赶走了摩尔人,科尔多瓦成了重要的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两千年来,迦太基人、腓尼基人、罗马人、摩尔人等多个民族先后在此定居,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西方历史上占据特殊地位的一个城市。基督教与阿拉伯文明完美交汇于此,既是“西班牙的耶路撒冷”,也是穆斯林朝圣者的精神家园。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尔多瓦古城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两千年的文明交织,使这座城市有着与生俱来的厚重之感,它作为安达卢西亚大区的三大城市之一(另外两城为塞维利亚、格拉纳达),也是我此次西班牙之行的最后一站。科尔多瓦恰巧位于塞维利亚-马德里的高铁沿线上,我早上从塞维利亚乘火车出发到科尔多瓦,将行李箱存在火车站,下午再从科尔多瓦乘火车前往马德里。
火车站位于新城区,在商铺林立的大街上拐过几条马路,街道开始变得狭窄静谧。南欧的阳光无声地洒在错落的街巷中,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宛如一座巍峨的圣殿,令人心生敬仰。沿街的建筑随处可见斑驳的古城墙,无声地诉说着这块土地上曾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使人不由得思索,脚下的土地,或许曾是古罗马的浴场,亦或许是一座阿拉伯的清真寺。
始建于公元8世纪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LaMezquitadeCordoba),全名为科尔多瓦圣母升天主教座堂(CatedraldelaAsuncióndeNuestraSeora),对于西班牙的穆斯林来说,是仅次于麦加和耶路撒冷的朝圣之地。8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占领了西班牙,公元年,第一位摩尔国王定都科尔多瓦,为了宣扬自己的宗教,将一座罗马教堂改建为清真寺。后经不断扩建,规模越来越大,千余根精美昂贵的大理石柱托起沉重的屋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治,天主教徒们顽强抗争,12世纪终于收复失地。他们不能容忍再自己的土地上有异教徒的建筑,16世纪开始进行大规模改建,却引起了当政的查理五世国王(CharlesV)不满,他向改建者们怒吼道:“你们破坏了天下独一无二的建筑,只是为了建一个随处可见的东西”!于是,国王挽救了这座神圣的殿堂,天主教人仅将正殿的大理石柱和心脏部位捣毁,重建起一座文艺复兴式的教堂,包括主教座堂、小礼拜堂、唱诗班等部分。18世纪将宣礼塔改建为巴洛克风格的塔楼,使其成为世界上罕见的伊斯兰教与天主教“混血”的完美建筑,更是两种“不共戴天”宗教融合并存的典范之作。
大清真寺就位于老城中心,从火车站一路走来20-30分钟。宽阔的庭院、重复的拱券造型和繁复的纹样是阿拉伯建筑的共性,外墙就混合了阿拉伯风格的拱门和基督教绘画,通透的券廊已经被堵死了。
原清真寺种植橘树的方形庭院和伊斯兰教礼拜前净礼的水池被保留了下来
尽管已经在各种图片上见过数次大清真寺了,但第一眼望去这密密麻麻的圆拱,仍然感到震撼,正殿的大理石柱只剩下余根,穿行在教堂里,仿佛穿行于岁月的长廊之中,一排排有残痕的罗马石柱上,红白相间的拱顶展示了浓郁的异域风情,宛如飞舞在头顶的彩蝶。
穿过圆拱部分,就是中间的哥特式天主教堂风格了,高耸的穹顶和华丽的圣坛看上去和西班牙其他地区的教堂别无二致,不禁感叹查理五世国王的先见之明,如果不是他的制止,就看不到如此精美的建筑了。
大清真寺中有一处小礼拜堂,如同茂密森林中的一方清幽之所,华美的拱门镶嵌着繁复的伊斯兰图案和文字,独一无二的装饰和华美的壁龛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
见过了欧洲无数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心地标性的天主教堂之后,科尔多瓦的这一座无疑会为观者留下永生难忘的记忆。
绕过街角,走上一条宽阔的大路,瓜达基维尔河就在眼前。这条横亘安达卢西亚的绵延不绝的大河,因其流经科尔多瓦的地方有最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从而奠定了科尔多瓦在中世纪时期的历史地位。宽阔的河面,奔流的河水,一座石桥横跨其上,隔岸相望的大清真寺更为这座古城平添了深厚的底蕴与恢弘的气势。
这座始建于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桥(PuenteRomanodeCórdoba),在13-19世纪都有不同程度的修建,目前共有19个桥孔,衔接了科尔多瓦老城区与新城。
大桥两面桥墩的构造是不一样的,迎水面桥墩,有利于分流;背水面桥墩,减少水的摩阻力
站在桥头,古朴的大桥和清真寺相映生辉。经历了古罗马人、西哥特人、穆斯林和西班牙天主教历史上的先后洗礼与改造,当清真寺雄伟庞大的身躯历经千年风雨的侵蚀,承载千年战火的纷扰后,宛若一只巍峨的巨兽屹立在朝圣者的眼前,将一切衬托得如此平凡而渺小的时候,那种属于朝圣者的心情,应该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崇拜与满足。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碰撞,在这座既是教堂,也是清真寺的建筑里达到了最高的和谐。
历史上的科尔多瓦曾有大批犹太人居住,15世纪时因遭受歧视被迫离开古城。老城区现存的旧犹太区,街巷狭窄,形成了住宅合围中庭的独特建筑。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科尔多瓦人非常热衷于装点自家的庭院,世代相传。每年5月,百花盛开之际,科尔多瓦迎来一年一度的“庭院节”,人们在庭院里种满绿草、鲜花和橘树,讲究的大户人家还会在院子里摆放喷泉,播放音乐。
犹太区有一条“百花巷(CallejadelasFlores)”,两侧白色的墙壁上挂满盛开的鲜花。爱美的科尔多瓦人就这样用鲜花将整个古城装饰得如同花园。
很遗憾,下午要乘火车离开了,遥想瓜达基维尔河畔波涛涌动的上空傍晚应是何其壮美的景象,然而终究是无法亲眼看到了,只能在日后想象朝圣者的光辉
===================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旅行分享师、跨界自媒体人。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40余个国家,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