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仅有二十多万人口的太原,却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当铺,光顾当铺的客人有当有赎,生意十分红火。
来到香港,大大小小的当铺,满大街都是,我没见过太原当铺,估计与香港当铺无异吧,香港当铺我也只看到外观,正真里面是怎样的,当铺的精髓部分是什么,我也一无所知。
太原城有名的典当业:元隆当(四岔楼)、晋和当(棉花巷)、隆记货店(上肖墙)、聚和当(东校尉营)、义隆当(上肖墙)、广和当(三桥街)、广义当(西夹巷)、庆丰当(开化市)、晋义当(棉花巷)、济仁当(上肖墙)。
另外全城遍布这些大当铺出资的分支机构——“代当”。这些大当铺的二掌柜或柜头,几乎全是由原在祁县、太谷、平遥等县任过钱庄、票号、当铺的“晋中帮”的老店员担任。
二掌柜或柜头,也就是当铺里负责鉴定估价的人,二掌柜或柜头是当铺里最重要的角色,要当一个合格的二掌柜或柜头,不但要有丰富的鉴别能力,还得有八面玲珑的处世经验,而且必须心狠嘴狠,关键时刻要能黑心杀价。
太原还有许多规模较小的当铺,不过多属于“小押店”性质,质押日期较短,一般就是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大当铺都是一月开票,不搞短期质押。
太原的大当铺墙壁上或大门内的照壁上,都有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约七八尺高的白底黑字“当”字,民国初年,有些店铺门口还挂着一对绿柄红头军棍,这是清末沿袭下来用以炫耀及威吓“刁民”之用,后来很快就消失了。
当铺的柜台,是三百六十行中最高的,大约有五六尺高。柜台里的人高高在上,总是俯视着顾客,而顾客都要被迫踮脚仰首,把要当的物品双手捧上去。
民国时期,太原街面上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有当有赎上等人,有当无赎中等人,无当无赎下等人。”,这句话也成为民国时期的真实写照。居家过日子,总有一时钱紧的时候,拿自己的东西到当铺抵押换钱,解一时之需,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总比舔着脸开口向亲朋好友借钱要好。
当铺是个只赚不赔的买卖,利润丰厚。当铺借贷的月息,通常是一分,也有二分和三分的。日伪时期朝鲜浪人开设的“小押当”,期限为10天、15天、20天,最多30天,利息从10分起,高达40分。
过期无力赎回的抵押品,就成了“死当”,即归当铺所有,当铺有权处理。“死当”约占当户的三分之一以上。处理“死当”,当铺老板获利颇丰。太原的几家当铺的老板,同时都开着金店、估衣铺,全部利润都是独家控制。当然,也有一些中、低档物品低价售于店员,或集中到庙会去销售。
当铺所收的品种繁多,但也有一些是不收的。如土地房屋不动产不收,但可以用契约文书抵押;对大公司的股票(如太原电灯公司、晋华纺织厂等)也可抵押。
典当业是个特殊的行业,一些大当铺也会收一些诡物。所谓诡物,其实就是一些邪门诡异的物品,例如古墓出土的古物。
当票里的字体是自成一格的,学徒每夜必须秉烛学习当铺式的书法,学徒期满后,每个人都能练就一手好字。
当铺开出的当票很特殊,一是让外行人难以辨认,无法摹仿、篡改、伪造。二是防止一些江湖骗子。在当铺内部一些专业的行话暗语,外人也听不懂。当铺也会自己作鬼,坑害当户,所以都用特殊的草字,减笔字,变化字,行内人认得,外人却是认不得。
当铺的规定是认票不认人,凭票赎当。万一遗失了,也可找保补票,赎当时原抵押品的品种、名称、数量,所以一般人拾到当票或小偷偷了当票很难。
当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店伙计离店(包括请假探亲)时,衣物行李必须交账房先生或内柜验看,称为“亮相”;不准学徒吸烟(卷烟或水烟)、酗酒;不准留宿亲友等。店内都张贴着一张专为外人设立的店规:“免谈国事”。
当铺,就是现代金融业的鼻祖。太原当铺中,资金最雄厚、气魄最大的是元隆当及义隆当。前者是清末巨富、祁县人渠本翘出资,后者财东是祁县乔家。
原的各家当铺,除了经营典当外,都进行“地下钱庄”的活动。它吸收游资办存款,利息高于银行钱庄。手续简单,受人欢迎。日本投降后,由于物资紧张,地区差价很大,物价一日三涨、早晚市价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当铺先是公私合营,后被取消,从此,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地上,完全没有了当铺的影子。
民国太原城改革开放后,典当业恢复经营,但性质同旧时完全不同了,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典当已成为现代金融业的从属和补充,成为一种方便人民生活的社会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