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庞大的天文学家团队联合起来,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ESO的VLT)提供了有史以来最清晰的小行星带中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42个最大天体的视野。
恰如其分地,在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Adams)的《银河系漫游指南》出版42周年之际,发布了这些图像集。在书中,数字42是“生命、宇宙和一切的终极问题”的答案。这42张图像代表了这些物体有史以来最清晰的一些视图——这可能有助于回答这些终极问题!
另外,还有一张很棒的小行星海报:
这张海报展示了小行星带中42个最大的物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轨道不按比例)。此信息图最外圈中的图像是使用ESO甚大望远镜上的光谱极化高对比度系外行星研究(SPHERE)仪器拍摄的。小行星样本有39个直径大于公里的物体,其中20个大于公里。海报突出了其中的一些天体,包括谷神星(该带中最大的小行星)、天王星(成像中最小的)、Kalliope(成像最密集的)和欧洲航天局罗塞塔任务访问过的Lutetia。
“只有三个大的主带小行星谷神星,灶神星和鲁特西亚,至今已经拍摄了高层次的细节,”皮埃尔韦尔纳扎说,从德了Laboratoire马赛天体物理法国,谁领导的小行星的研究,发表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因为它们分别被NASA和欧洲航天局的Dawn和Rosetta太空任务访问过。我们的ESO观测为更多目标提供了清晰的图像,总共42个。”
67位天文学家为这项工作作出了贡献,科学家们在他们的论文中解释说,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能够重建3D形状并获得目标小行星的密度。他们能够使用安装在VLT上的极其灵敏的光谱极化高对比度系外行星研究(SPHERE)仪器。
该团队在论文中写道:“我们的SPHERE数据和光变曲线数据已被用于约束旋转参数(自旋轴和周期),并使我们能够重建每个目标的第一个3D形状。”
“ELT对主带小行星的观测将使我们能够研究直径低至35至80公里的天体,具体取决于它们在主带中的位置,以及直径约10至25公里的陨石坑,”韦尔纳扎说。“在ELT拥有类似SPHERE的仪器甚至可以让我们对遥远的柯伊伯带中的类似物体样本进行成像。这意味着我们将能够表征更大的地面小天体样本的地质历史。”
他们样本中的42个天体中,大多数的尺寸都在公里以上;特别是,该团队对几乎所有大于公里的带状小行星进行了成像,23个中的20个。该团队探测的两个最大的物体是谷神星和灶神星,它们的直径分别约为和公里,而两个最小的小行星是Urania和Ausonia,各只有约90公里。
在重建物体的形状时,研究小组发现观测到的小行星主要分为两大类。有些几乎是完美的球形,例如Hygiea和Ceres,而另一些则具有更奇特的“细长”形状,例如狗骨形状的小行星Kleopatra。
计算这些天体的密度后发现,这42个天体的小行星组成差异很大。解释差异的最佳理论是各种天体起源于太阳系的不同区域。例如,结果支持密度最小的小行星在海王星轨道以外的偏远地区形成并迁移到它们当前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