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特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电影黑豹中的非洲传统文化元素集成
TUhjnbcbe - 2021/1/12 3:39:00

正在热映的好莱坞鸿篇巨制电影《黑豹》,是电影史上迄今为止,是唯一一部聚集众多非洲传统文化要素,积极而正面地表现非洲的历史、宗教、文化和非洲的过去、现在、并憧憬未来的作品。这部电影非洲脑来坞(Nollywood)和美国好莱坞(Hollywood)风格的结合,使它成为一部非裔美国文化色彩占主导地位的电影开山之作。这里不得不让人感叹:常处于新闻负面的非洲黑人和离散的非洲人,能在此片占有如此之高的英雄之位,而更为重要的是,影片还是以和当今所谓文明世界的白人角色置换这种语境存在的,这种将心比心的非洲胸怀,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一览无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诉求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打斗中表现了出来。

电影除了包含深刻而严肃的主题和对这个世界的隐喻及洞察之外,同样也再现了具有丰富视觉变化的非洲文化。这种具有非洲自己语境的影片,涵盖了包括非洲在当今世界*治中的地位、种族歧视、民族自信、传统的留存等,而此种种,就像影片中的纹身,深深印刻在Afro-American(非裔美国人)文化的基因中。当然,影片中展现的各种非洲文化要素,是此片成为真正非洲的最成功的标记之一。这是部富含非洲文化元素的电影,电影中虚构的瓦坎达王国将非洲大陆的文化汇集于一身。以下我们不完全地盘点一下电影里出现的非洲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元素:

1.从人类学角度来看,电影里的反问“难道你不知道人类就是从非洲走出去的吗?”。剧中人的这句反问,是告诉我们人类非洲起源说是一种主流观点:人类来自非洲。我们一定不会忘记东非的图尔卡那男孩、露西祖母和中部乍得万年的人类头盖骨。

2.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电影场景覆盖了非洲大部分的地域:著名的维多利亚大峡谷、乞力马扎罗雪山、动物大迁徙的东部非洲、建有典型非洲草屋的萨赫勒地带、尼罗河中游的苏丹地带、曾存有像贝宁森林王国的尼日利亚森林、非洲南部祖鲁帝国时代曾展开部落大战的祖鲁平原和反复出现王座之争。

王位即是西非阿散蒂人的“金凳子”传说的暗喻。这里代表着西部非洲的阿散蒂王国。王座背后的符号是阿丁克拉符号,用于加纳阿散蒂王国的特有的阿克拉布上。而另一种著名的皇室用布KENT布则使用图案,不使用符号。同时,这种符号还使用在加纳称量*金的砝码-称金器上。

举行国王登基前的神秘仪式所在地,应该是指使用萨满教的南非桑人(布须曼人)的岩画洞穴。桑人有用药做仪式的传统。影片涉及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主要地带。

3.从历史学的角度上看,电影很明显的提到了贩奴运动和年贝宁大屠杀。这是两件富有代表性的非洲历史片段。电影中国王特查拉堂弟临死之前说了一句话“我宁愿像我的祖先跳船一样也不愿居人篱下”说的就是自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急剧发展的奴隶贸易。虽然非洲贩奴的历史更早,但只有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大陆上进行了有组织的大规模贩卖黑人活动。这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虽然后来有阿米斯泰德号黑奴的反叛引起美国总统的庇护,英国也在倡议终结贩奴运动,但这些离散的非洲人并未就此摆脱寄人篱下的命运。电影在出现大英博物馆时,剧中人指着贝宁奥巴王面具很明确地指责了欧洲人对非洲的殖民掠夺,特别是年发生在西非贝宁王国的大屠杀。贝宁王国的主要文物,都被英国远征*作为对战死*人的赔偿品和远征*的费用掠夺到了欧洲,三文不值二文的就在欧洲处理掉了。精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其余流散于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

这是一只贝宁奥巴王的面具。(我个人认为面具被处理过,以适应电影的科幻需要,真实的面具象牙或铜质面具比这个要精致的多)

这里的道具主要都是刚果河流域和中部非洲特有的刀型。面具则来自西部非洲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真实的大英博物馆不会这么成列,会显得很不专业,这里也只是在做电影道具使用)

4.从非洲音乐和打斗来看,主要涉及的是西非Kpanlogo鼓和巴西的散打文化“Capoeria”。非洲的战斗往往伴随着音乐,而主要乐器就是鼓。非洲的鼓种类很多,影片里出现最明显的鼓叫Kpanlogo。Kpanlogo鼓来源于西非加纳阿克拉地区的Ga部落。由于其在当地主要的祭祀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又被称为仪式鼓。在电影是作为战鼓使用的(非洲没有严格意义的纯粹只为作战使用鼓)。

还有非洲传往美洲巴西的Capoeira散打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的非洲人的“武术”-Capoeria.其实非洲人的的这种“武术”已在非洲本土大陆消失,只在巴西等有黑奴后裔的族群中流传。这种打斗已形成一种文化“Capoeria”。Capoeira将战斗、音乐、舞蹈、祈祷和仪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Capoeria的起源则是非洲黑人为了对付捕捉他们的奴隶贩子们而练习的打斗技术,当然这种打斗敌不过奴隶贩子的刀枪。随后这种文化在南美洲特别是巴西发扬起来,成为巴西人的一种文化和表演艺术。

身刺纹身,手持祖鲁盾牌。

贝宁国王武士刀(但没有这么长的刀把)

电影里的武器也是独具非洲特色。虽然在大英博物馆开玩笑地说那把飞刀考证错误,是他们瓦坎达的(当然这是虚构的)但大英博物馆的确有非洲早期上古文物的考证还不确定。电影里的刀具有刚果地区的弯刀、马赛的长矛和祖鲁武士风格的盾牌。这些都是按照传统风格配置的,影片里出现了贝宁国王武士用刀,贝宁刀在近代主要为宫廷仪式用刀,目前没找到这种刀在实战中使用,但也不敢确定贝宁王仅仅在仪式上使用。

4.从纹身上来看,色纹和刺纹都有出现。总体来说,非洲大陆纹身很普遍,电影里选取南部苏丹丁卡和赞德族来出境,这两个族的纹身内容丰富图案优美,可以作为非洲纹身的典型代表。可见电影制作对非洲文化熟悉的程度之深让人惊叹。

这是电影里的一个部族酋长的纹面,是采用刚果库巴王的面具文化风格。

盘唇族“盘唇族”属于埃塞俄比亚的一个非洲部族,又叫“莫西族(Mursi)”(别于布基纳法索的Mossi莫西族)他们世代生活在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奥姆低谷”。这个地方非常闭塞,这里穿着西装盘着唇,传统与现代并存,形成巨大的反差。

5.从服饰来看,电影从纹身来看,瓦坎达王国可谓非洲一家亲,几乎有特色的非洲服饰都有出现。你可以看到

左边那个长老带着阿散蒂金耳环,右边是身着图阿雷格人的服饰、

这是头顶苏丹水牛角做仪式的长老,身上的符号是阿波美王宫墙上的浮雕图案。

这是豪萨人的装扮,手持贝宁宫廷刀。

当然肯尼亚马赛人和马赛武士的服饰已成为电影里最为主要的服饰,不难识别。

电影里的国王始终要佩戴一串牙齿状的项链,

这必须是狮子牙齿来制作的,只能由国王或酋长来佩戴。

电影里的皇太后服饰值得一提。

她的头饰是刚果芒贝图头饰,是最富非洲特色的女性头饰之一。

刚果芒贝图族女子头饰

6.从出现的非洲面具来看,电影中的主要面具是科特迪瓦古罗族的Zuoli面具:

这种面具成为电影演变的品种覆盖在了好几个“机器人”面孔上。咱们今年春晚出现的舞蹈的非洲人就佩戴着这种面具。

如果抛开大英博物馆的那个面具墙不谈,唯一出现的面具是丹族面具和那个神奇的草药“心型草”来源的加蓬Kwele族“心型面具”(上图左边。)虽然是出现在衣服上。

右边老人身上的披布上的图案是达荷美王国的宫廷浮雕图案,后来这图案出现在Fon族的织布贴画上,这老人代表着达荷美王国。

同样,一个手持长矛的老者身披图阿雷格服饰,身上所有装饰均为典型的图阿雷格艺术符号。

纳米比亚的红泥人

7.关于影片中出现的非洲雕塑,整场看不到很典型的非洲雕塑,但也不奇怪,谁让是瓦坎达这是个虚构的国家呢,当然只会出现虚构的瓦坎达雕塑。但别急,在电影结尾和联合国场景之间出现了非洲最为重要的雕塑–诺克雕像。一只破碎的诺克雕像转变成了一个未来非洲人的头像。电影将远古非洲的文明同非洲的未来紧紧相连,这镜头堪称神来之笔,不得不佩服电影对非洲文化的了解。

《黑豹》除了可以证明非洲是个洲以外,非洲还是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传承的独立之洲,更是全人类不可缺少依赖之洲。这部作品让非洲扬眉吐气,也更是让离散在世界各地的非洲人扬眉吐气的一个跨文化成功作品。

出于观影匆忙,为不打扰观众我坐在最后一排,碰运气的拍下了一些可用的手机照片。很多镜头一闪而过,无法拍下,只能凭借记忆写出以上文字。当然,还有很多没有看清或者自己孤陋寡闻也不认识,错误之处还请看馆海涵。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如果您对这些非洲文化感兴趣,在中国,可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连云港非洲艺博馆、连云港市图书馆“一带一路非洲艺术馆”。你可以看到所有这些非洲文化元素。

王少波年3月9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影黑豹中的非洲传统文化元素集成